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2014-12-04 00:00:00
昨日在京结束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将低空空域改革推入“深水区”,多项利好政策已经成文,“小飞机”迎来“大时代”不再只是一句吆喝。
通航企业闻风而动,近期动作频频。继珠海航展上多个公司成立中国通用航空企业联盟,南航上星期也出手加码通航市场,将旗下的珠海直升机分公司“升级”为全资子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业内人士分析,随着通航市场越来越规范成熟,越来越多较具规模的民营通航企业将涌现,与此同时,拥有既定优势的国资巨头也不会错过机遇,通航业界将迎来一次民资和国资的实力大比拼。
通航需求2020年将达155亿
截至2013年底,国内通航企业达到189家,通用航空器1654架,同比增长23.2%,通航飞行59.1万小时,同比增长14.3%。谈及中国通航的发展,舆论总是冠以“爆发式增长”的形容,但在业内专家看来,过去十年通航最多只能称得上“平稳”增长。
“2004年中国通用航空飞行作业时间总量是15.05万小时,2013年增长至52.98万小时,看似增长了许多,但实际上其中50%以上属于飞行训练所占比重。在通用航空器数量上,也存在类似现象,2004年数量为566架,如今数量为1654架,但其实训练用机占据了260架。”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院长关立欣一语道出通航真相。他还告诉记者,国内目前的通航企业中大多数只能算是不成气候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刚满足政府对于通航审定的最低要求,飞机数量少于三架,专业人员也很少,跟“私人飞行个体户”没什么差别。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政策红利兑现后,才将真正迎来通航的“大时代”。11月22日刚结束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晒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管理规定》、《通用航空信息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规定》、《目视飞行航空地图管理规定》等法规草案,他们关注的范围覆盖了通航的空域开放、飞行监管、硬件设施建设等必要条件,在此之前这些条件的缺失一直都“卡死”着通航发展的咽喉。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就未来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的管理使用进行了详细、有实操性的规定,为通航飞行搭建起空中交通网以及“红绿灯”体系,将作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在这次会议上,已经明确要适时有序开放低空空域,并拟于2015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放开,2020年前各项法规及低空的管理模式全部完善。
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日前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通航作业飞机将超过5000架,通用航空作业量达到每年200万小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国内通用航空需求总价值将达155亿。
航企欲分羹 民企不甘落后
不可否认,通航是一个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新兴产业,未来将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只待“航路”铺好,无论是在工农渔林业的作业飞行,还是在医疗、抢险、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或作为旅游体育市场的新卖点,通航飞机都将“以小见大”,显出其特有的灵活优势。
通航生意见好,大型国有航空公司也不想错过分羹的机遇,近期频有所动作。
上周三晚间,南航发布公告,宣布将对集团下属珠海直升机分公司进行改制,设立全资子公司南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亿元,主营业务将包括陆上石油服务、海上石油服务、直升机机外载荷飞行、人工降水、医疗救护、航空探矿、空中游览、私人飞机驾驶执照培训、公务飞行等一系列通航飞行作业。南航方面称,此次“升级”改制的举动,有利于推动公司通航业务的产业化发展,增强集团在通航市场的竞争力。
而在不久前,东航下属的老牌通航公司——东方通航向全球招募飞行俱乐部会员,意在出击公务机市场,通过提供公务机代管、空中游览、飞行员培训等服务,形成一条高端、高收益的“摇钱”链。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20年国内稍有实力的通航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主导,但随着低空空域改革推进,通航的准入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将涉入竞争,民企和国企有望平分秋色。
第十届珠海航展期间,北京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华夏幸福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湖北蔚蓝国际航空学校有限公司、上海捷德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华商创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个“通用航空企业联盟”,联盟成员大多数都是民资背景,涉及通航产业链中航空制造、通航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民”字头联盟的野心正在于抓住当下通航发展的机遇,抢先布局通航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