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7月,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实现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快速增长
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5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332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4.2倍;截止7月底,手持船舶订单达到18816万载重吨,与2009年底基本持平。
根据克拉克松的统计,截止至8月初,全球手持新船订单为7615艘船,144731559修正总吨。其中,我国拥有3083艘船,52033368修正总吨。今年1月到7月,我国船厂获得了6846828修正总吨的新订单。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1-7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20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713亿元,同比增长22.7%,增幅下降10.9个百分点。
(三)船舶工业出口保持增长
1-7月,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2781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总量的79%;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399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2%。截至7月底,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6558万载重吨,占手持订单总量的88%。
1-7月,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628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
1?7月,出口船舶235.95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55.95%;进口船舶11.71亿美元,进口同比下降26.44%。
出口船舶以加工贸易方式的船舶出口占绝大多数,亚洲和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占比增加。散货船的出口占半数以上;浙江省的出口产品出口继续在全国省市排名中名列前茅。进口船舶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租赁贸易方式的比例在增加,亚洲和欧洲市场是我国进口船舶主要市场,进口船舶产品主要是供拆卸的船舶及其他浮动结构体和散货船,北京市在全国经营进口船舶产品的省市中排名首位。
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船舶产品进出口仍然会保持增长的趋势。
1-7月,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出口基本呈现增长的态势,出口额11.91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7.34%。1-7月,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进口额27.36亿美元,进口同比增长5.4%。根据目前市场形势观察,预计今后几个月我国船舶配套设备进出口仍然是继续增长的趋势。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抓住市场回暖机遇,积极承接订单
1-7月份,我国船舶企业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积极承接订单,新船成交量大幅回升。统计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月均成交新船订单接近500万载重吨,超过金融危机发生当年2008年月均成交量。
新船订单继续投向建造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优势企业,1-7月份,我国45个重点监测造船企业获得的新船订单占全国新承接订单总量的89.4%。
(二)重点监测企业利润总额继续增长
1-7月,全国83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含船舶配套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3.5亿元,同比增长13.53%;完成工业增加值527.2亿元,同比增长13.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1.2亿元,同比增长14.2%;利润总额166.4亿元,同比增长24.55%。
三、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船舶面临多重压力,前景堪忧
出口船舶订单减少。例如某船企自从2009年至2010年7月份,只承接了5艘国内船舶,没有承接到出口的商船,只承接到少量的出口钢质渔业船舶。
出口成交价格下滑。根据船企反映,成交的多用途船船舶一般比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船价降低20%甚至以上。出口成本上升。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特别是钢材铜材以及制成品,另外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上升10%左右。船舶产品一方面在降低价格,另一方面成本在上升,行业新船订单利润水平在-5%?5%之间,即尽最大努力可以达到5%,稍有不慎即可能超过亏损5%。
目前,随着国际经济的恢复,对船舶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但是由于目前船价已触底,船东超底价买船,船厂无力承担没有利润空间之苦。因此,尽管船东询价不少,但成交比较困难。船厂除非为生存所逼不得不在低于成本线之下承接船舶,一般仍要观望。
船舶行业在2012-2015年走入低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无法研究企业能承受的人民币升值情况。欧元贬值影响,目前船舶出口多采用美元结算,有部分进口物资采用欧元结算,因此欧元贬值对反而是有利无害。贸易摩擦目前对船舶出口没有出现大的影响。
(二)船用配套企业接单难,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船舶市场大幅下滑的影响,船舶配套设备需求同步下降,加之国外主机厂低价向我国大量出口低速柴油机,对我国柴油机制造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企业接单困难。
国外船用设备企业的低价竞争引发低速柴油机价格大幅下跌,此外,中速柴油机、船用曲轴、甲板机械、船用发电机等主要船用设备也面临国外设备的低价冲击,本土化装船率有下降的趋势。
(三)修船价格水平严重偏低,影响行业发展
今年以来,一些修船企业为了争夺订单采取了低价接单,致使中国修船价格水平严重偏低。主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机以来造船市场低迷,许多造船企业转向修船市场,加上前几年新建的修船设施陆续投产,使得修船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二是航运市场低迷造成船东流动资金紧张,减少常规船舶修理工作量,大工程修理量业务明显下降;三是拆船市场火爆,改装船市场萎缩,造成修船市场僧多粥少。
1-7月份,我国重点监测企业坞修艘数2435艘,同比上升14.8%,销售收入同比却大幅下降,下降幅度最多的达到37%。
四、市场预测
7月份,全球市场一改以往散货船独大的格局。散货船订单从6月份成交700多万载重吨跌至7月份成交400万载重吨;油船成交吨位今年首次超过散货船,超过总成交吨位的四成;集装箱船市场在经历了20多个月的冰封期后,迎来了久违的订单反弹,7月份成交32艘集装箱船订单,平均单船规模在6200TEU左右。新船价格稳定上升,7月底船价综合指数收报142点,自三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上涨。专家预计,下半年集装箱船和油船订单都会进一步改善,而散货船受运价大幅下跌的影响,将会高位回落。
考虑到船队更新淘汰的刚性需求,专家认为未来中小型散货船需求仍会旺盛。但由于其进入门槛较低、订单竞争激烈。此外,全球的船舶融资市场还没有明显的恢复迹象。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机构只发放了98亿美元的造船融资贷款,远低于2009年同期188亿美元的水平,部分订单的落实受到制约。
船用钢材市场方面,受到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影响,船用钢材价格从7月底开始止跌反弹,但由于产能过剩的牵制,三季度船用钢材价格将在目前价位小幅波动。
下半年,我国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预计全年造船完工量将有望达到550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约4500万载重吨,年底手持船舶订单将下降到17500万载重吨左右。
对于大型和超大型船企,由于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订单比较饱满,经营压力较小;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船企,特别是新兴的中小船企,由于对行业缺乏了解、缺少市场和客户、盲目建造等经营等方面原因,生存面临较大压力。
五、建议
船舶行业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当前船舶配套和修理业出现的相关问题。
针对目前国际船舶市场形势,船企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新船订单低利润时代的到来,主要是抓紧内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浪费,生产设计中优化流程,在采购过程中比价采购等等。
船舶分会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