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11 00:0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制革机械也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出口迅猛增长,中国制革机械业也获得了全面成长。一方面,加快了中国制革机械业的科技进步,在大好的市场形势下,不少企业大力投入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和科技含量高的升级换代产品,如大工作面的多层真空干燥机、通过式精密剖层机及片皮机、自动化不锈钢转鼓、蓝湿革电子量革机、漆皮淋幕机、辊涂机、双刀辊挤水伸展机、皮革印染机、大压力熨平压花机、皮革调湿机、精密自动调控喷涂机等,在大工作面和高精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另一方面,催生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制革机械企业,如湖州二轻、扬州扬宝、辛集巨龙、南通思瑞、江门泰立、肇庆宝利达、常州风靡等。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小制革机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江苏南通如皋和常州、浙江湖州以及长兴、天津、上海、广东南海、河北辛集、辽宁沈阳和大连、山东青岛等几大制革机械企业相对集中的制革机械生产基地。然而,到了2008年,各种矛盾集中爆发,中国制革机械业高速发展的势头遭遇了急刹车,许多企业面对这种情况极不适应,整个行业陷入空前的紧缩状态,压力陡增。
市场突变难以应对其实,中国制革机械业这一次陷入低潮,早在2年前就已经有了苗头。2006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皮革行业的新政策,涉及来料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由空转改为实转以及环保方面的高压态势,当时一度被业界称之为皮革新政,并被理解为国家开始了对中国制革业发展的限制。当时,政府给了2年时间的过渡期,到2008年正好到期,这对中国制革业的扩张态势形成了明显地阻碍。与此同时,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海啸,迅速演变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也终于在2008年蔓延到中国,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感受到了这次危机的冲击力度。大量外贸出口订单被取消,出口大幅下降,这给以出口为主的中国皮革业带来了沉重地打击。风暴来得如此猛烈,如此之快,让企业措手不及。尤其是去年9月份的上海皮革展之后,形势一落千丈,这给一些准备大干的骨干企业当头一棒。
之前,尽管有皮革新政和环保的高压,但由于有强劲的市场需求,所以制革业的形势仍然不错,客观上也使制革机械行业对前景持侥幸的心态。为了更好地占有市场,取得强势地位,部分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改变了以往接单再生产的模式,而是先期采购大量的原材料,提前制造出大量的成品,以便客户一下单马上就能交货。可是,去年市场风云突变,一下子把这些企业牢牢地套住了,新订单大幅萎缩,库存品则急速贬值,因为这些库存产品的原材料,大都是在2007年各种生产原料价格高峰期采购的。随着金融风暴来袭,危机进一步深化,许多商品的价格急速跳水,所以,这些企业不仅资金被大量占压,而且库存品还面临卖不到原材料价格的风险,压力可想而知。
产能过剩后患无穷中国皮革业的产能过剩,早在几年前行业媒体就提醒过,这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这种过剩的纠正。与皮革业过剩伴随的是中国制革业产能过剩,这客观上直接导致了制革机械业产能过剩,前些年制革机械的迅速发展和高速扩张,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泡沫。尽管在高速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行业在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皮革市场的变化,经常处于被动跟随的状态。
在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中,难免出现恶性价格大战,导致利润率极低。
再加上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仍然不规范,客户赊欠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去年以来,很多制革企业的生意都不景气,对欠款一拖再拖,有的甚至走佬、赖账。对于大多数经济实力有限的制革机械企业来说,摊上几家这样的客户,基本上就会被拖得动弹不得,有的甚至出现几十万元的烂账,最终把企业害死。
由此可见,由产能过剩而造成的恶性竞争,为三角债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去年以来,就有一些制革机械企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这场危机到目前还没有见底的迹象,相反,很多专家预言,新一波危机很快就会到来。有句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危机即使能在今年内结束,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就是恢复了,中国皮革产品最大的出口地区,如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的消费者,也会接受教训,改变他们过去过度消费、借贷消费的习惯,所以,中国皮革产品的出口需求肯定会受影响。换句话说,中国皮革产业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一定要有长期“过冬”的思想准备。同时,还有一个现象也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那就是由于部分制革企业倒闭和大幅减产,使得很多二手制革设备被推向市场,由于这些设备大都经过了生产的检验,有的还很新,但价格往往很便宜,所以,这客观上也会对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影响。目前,正是企业认真调整的时候:第一,减少量的扩张,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创新适应制革产业发展的新产品;第二,摒弃恶性竞争,不打价格战,根据行业特点,调整营销思路,不为三角债留机会;第三,加强外销力度,增加人才储备,学会两条腿走路。有人曾建议,度过市场寒冬,最好是冬眠,不作为。笔者却认为,市场寒冬时期,业务肯定会收缩,但企业一定要积极主动,借机完善管理,集中精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只有这样,市场复苏时,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商机,否则,睡过了头,可能就难以振作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