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15 00:00:00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樊纲表示,中国目前考虑处理通货膨胀隐忧为时尚早,暗示中国还应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呵护经济。
根据国内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周一报导,樊纲在接受该报采访时称,“从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关系来讲,现在还远没有到(需要)处理通货膨胀隐忧的程度”。
他表示,宏观扩张性政策要执行两到三年,才能把经济真正托稳,货币政策也要配合财政政策扩张。
中国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将宏观调控政策由从紧转为宽松,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放松货币政策后,中国的货币信贷环境自今年年初变得异常宽松,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未来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担心。
今年前5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5.84万亿元,远超过去年全年的4.91万亿元,且超过今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5万亿元。同时反映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自3月份以来也连续3个月维持在25%以上。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樊纲解释称,目前中国通货紧缩还有1个多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下降幅度还有5-6%,整体投资还不活跃,需要进行一定的观望。
不过樊纲也表示,全世界流动性现在确实比较多,相信未来会有一个货币回笼的过程。
此外,樊纲认为,目前政府的经济刺激力度已经足够。
他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的政策力度够了,实现7%-8%的增长不是问题。
樊纲称,以今年投资人民币9,000多亿元计算,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相当于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力度足够了。
樊纲还认为,中国经济波动主要是内部调整造成的,不单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
樊纲称,按净值计算,出口占中国GDP比重只有15%,因此中国经济波动大部分属于内部波动,是中国宏观政策在起作用。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樊纲是该委员会的专家委员。
虽然货币政策委员会不是中国汇率、利率等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但该委员会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对市场和决策机构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同时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