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1-02 00:00:00
当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存在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且在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能源行业也出现了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问题,尤其是新能源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行业及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8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的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的倾向。会议研究部署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工作,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会议强调要深化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能过剩的深层次问题。9月7日,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部分新能源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
从目前暴露出的问题看,情况非常严重,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一些地方还在上马新的项目。这也给我们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提出了警示,行业内到处都在进行的跑马圈地、规模扩张,会不会造成产能过剩,会不会引发新的价格战,会不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光热产业快速发展隐忧显现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是一个比中国GDP增速高两三倍的高成长型新兴行业。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用业内人士的话讲,从0?1000家企业用了近10年,第二个1000家只用了2年,而目前整个太阳能行业有6000多家企业之巨,这还不包括一些没有注册登记的太阳能手工作坊,仅在2008年,行业就新增了2000多个品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如果完全是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那再快也在正常的范围。但让人担忧的是,除了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外,以下几个因素也不能不说是一个诱因。
1.高额利润刺激
太阳能光热行业连年保持增长率在30%左右。同时,相比其他家电产品不足10%的平均利润率,太阳能热水器的利润率要高出几倍,太阳能光热行业的确成了财富高地,这也是业内视太阳能热水器为“利润奶酪”的原因之一。由于进入门槛低,利润丰厚,很多人跻身太阳能行业,有的甚至在短短几年时间身价百倍。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2008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增长率为30%?32%,销售总额为400多亿元人民币。所谓年30%复合增长率,意味着3年翻一番。银泰证券分析师刘东升说,当初房地产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时,其产业的年增长率也不过30%左右。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目前还没有几个行业做得到。
江苏一知名太阳能企业的副总指出,太阳能光热行业的暴利有的时候远超过50%。他说,几万元就可以投资建设一个太阳能车间,准确地说就是组装车间,太阳能热水器需要的水箱、真空管、支架、控制仪等部件都可以从别处买,规格一般在15?30支管不等,产品成本为50元左右/管,出厂价在80?100元/管。如果贴牌做的是大品牌,利润会更高。尽管受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利润率依然在50%以上。事实上,除市场空间外,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高利润率。由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产量的增加降低了成本,从而也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再加上太阳能系列产品具有较高的科技附加值,也会大大增加它的利润率。同时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这个比率还会加大。
2.优惠政策鼓励
大量的企业涌入太阳能行业,与国家倡导建设节能型社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有关,当然也和国家推出太阳能家电下乡政策密不可分,同时各地积极有效地推动也加快了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江苏南京为先,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北、四川、河北、北京、云南、深圳等地纷纷出台关于在建筑中强制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政策,有些地方政府还推出了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在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普及的同时,也让企业看到了这个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前景。市场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了政府的保障,这也成为一些企业纷纷上马及扩大产能的催化剂。
3.金融危机引发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蔓延,使传统的钢铁、汽车企业均出现了巨额亏损。之前被世界各国热衷扶持的金融行业被证明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其崩塌的速度甚至快于实体经济……无数企业、经销商、工人面临生存的危机。同时,很多人注意到,作为节能环保型产业,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以高速的复合增长率和惊人的潜力逆势而上。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其中不少纷纷转产太阳能热水器。当然,这里不乏一些企业在战略决策上的明智之举,但跟风企业应该说也不在少数。在太阳能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山东、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太阳能企业的数量在迅速地增长。据相关资料显示,仅浙江嘉兴地区,今年上半年就新增太阳能企业近400家,厂家数量累计已达到1000多家;特别是配套企业发展速度更快,配套产品企业数量已经占当地太阳能企业总数的60%以上。
4.品牌企业带动
近一段时间以来,太阳能行业各大品牌太阳能企业加快了产能扩大的步伐,做大做强的战略举措频频爆出。皇明异地扩展布局全国,太阳雨频频出手全线出击,四季沐歌洛阳建设基地,桑乐布局全国动作更大,群升及现代太阳能昆明建设基地,元升太阳能完成新工业园建设,天普太阳能产能升级创造新纪录,豪特80万台太阳能生产线投产,力源太阳能投资近亿元建新工业园……国内一批品牌企业率先行动,纷纷上设备、扩产能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许多企业不顾实际条件和市场状况,也匆匆上马新产能,跑马圈地之风越刮越烈。
应该说,我国作为新型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特别是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和太阳能家电下乡的政策,更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有个过程,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此引发的市场需求的充分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市场不能一蹴而就,企业也不能一哄而上。
风电制造一哄而上初尝恶果
近日,风电设备制造和多晶硅产业被国家点名,产能过剩阻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增大了产业风险。由此看来,新能源行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是也不能一哄而上,产能过剩也得自我埋单,这个恶果还得自己吞下。按说对于风电行业来说,今年可以说是个好年头。
今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把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对风电上网分别实行每度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的价格,由此风电将告别竞价上网普遍亏损的局面。虽然业内普遍认为这对风机生产是重大利好,但央视的高端访谈专家告诉我们,即使如此,明年整机组装行业仍将有一半的企业会倒闭,至少一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长期来看,倒闭的企业可能会更多,可能导致大批企业倒闭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
据了解,在2004年中国风机产业就走上了疯狂扩张之路,从当时的6家猛增至现在的70多家,企业数量增长10倍以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2008年底的1200万千瓦,7年足足增长了25倍。风电制造迅猛的发展速度,也让2007年国家颁布的的远期目标,仅2年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在2010年,国内风电的发展就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短短三四年的时间,这个当时看来很高的目标已经近在咫尺,国内风机产能也从供给不足迅速演变成产能过剩。目前不仅风机行业产能过剩,就连上游的发电机、变速箱等配套企业,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竞争加剧。
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国内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现在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已经与传统产业钢铁业同时遭到“点名”。多晶硅投资的疯狂源于暴利追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价格3年间飞涨了16倍,由此产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空前繁荣。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8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在近两年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国内最多时曾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逼近国内企业的成本线,未来仍有继续跌价而下探的空间,行业风险正在不断积聚扩大。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项目初步统计有20个,这些企业的规划总生产规模超过15万吨,总投资700多亿元。“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实施,那么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将引领全球多晶硅市场供求逆转,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内外投资分析机构均认为,今年最乐观估计太阳能市场能吸收70亿瓦的组件,但供给方面,假设所有的厂家都停止扩产,仅现有的产能在今年的供给就将超过90亿瓦。
光热产能过剩不是危言耸听
目前,对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高速发展的认识没有歧义,但是对于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是否已经形成产能过剩,看法还不尽相同。先让我们来听听太阳能行业协会领导及企业代表的声音,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1.光热产业的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骏认为,太阳能光热行业的产能过剩目前是存在的,这个行业太需要技术创新了,它的产能分配一直处在不均衡的状态。他认为,对产能过剩这一话题需辩证地理解,产能过剩不是整条产业链过剩,而是指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过剩。目前,众多企业进入太阳能产业致使产能投资激增。太阳能行业总体上已经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且产能的分配呈现不均衡态势,多数企业出现季节性产能过剩,而行业的少数领头企业产能不足。新能源产业如多晶硅、风电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从事太阳能光热行业的人应掌控产业链上的核心,比如核心战略、核心技术等,大企业应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小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做出特色。同时,企业还应深刻认识国际市场,在国家对新能源行业发展支持的政策指引下,慎重地上新项目。首先,企业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服务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科学评估引导,适当控制太阳能热利用成套生产线的扩张,加大对太阳能产业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还有,整个太阳能行业应设立准入门槛,规划发展目标,建立行业发展规范,重视品牌责任,维护行业形象,加快行业整合速度,促进太阳能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天普集团品牌总监崔双林表示,总体来讲,产能过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虽然严重影响了出口贸易及相关行业,但太阳能行业的销售仍然呈现较强的增长态势。部分行业领军企业由于市场基础较好,都在扩大产能,实现产业升级。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新进企业,也在盲目扩大自己的规模,形成跑马圈地先占住再说的投资局面。因为缺乏坚实的市场基础和相应的营销能力,产能过剩不可避免。那么由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洗牌也会成为必然。任何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这种局面。
北京赛美迪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泽和认为,太阳能光热产业产能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太阳能行业很快会出现一些企业的倒闭。当然这些也不完全是因为产能过剩引起的,与盲目扩张、急于求成等市场运作手段都有关系。太阳能光热行业快速发展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了,但很多的人发展思维仍然停留在10年前,甚至用10年前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的市场问题。
嘉兴市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朱灵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光伏、风电制造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只是经济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缩影,光热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光热产业的真空集热管产业,目前在全国至少有3000条生产线,其中浙江至少要占到27%,粗略计算每年可能配套热水器3000万台即7500万平方米,是2008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销量的二三倍,如果销售不出这个数量就是过剩,可见真空管线的发展已经是严重过剩。从这个角度看,光热产业的产能过剩不能幸免。
徐朱灵认为,目前世界太阳能产业新产品所能替代的能源,每年仅占到能源总消耗的一个极小的百分点。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它的需求将远远大于产能。太阳能产能过剩只是短暂的困难,这个困难是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其实,在这样全球性的经济风暴面前,不论是光伏、光热还是风电企业,许多技术能力不强、资质不全、没有资金和市场优势来浑水摸鱼的肯定将被淘汰出局;只有那些苦练内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方面有所建树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在真空集热管产业中,那些低水平重复投资的小企业很短时期内就会退出市场,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产值,短时间急于做大的,将适得其反。
徐朱灵说,目前,在嘉兴太阳能产业集群区中,已经出现了一批添置检测和生产设备、投重金加大自动化流水线的企业,如钱江潮、同济阳光、斯帝特、浙江桑乐、浙江万宝等等,看了令人兴奋。浙江省出台的新能源政策当中,将光热产业的提升和技术装备提升,列为重点培育对象,给予政策扶持,这也为光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省委省政府配套出台了“百万阳光屋顶”的计划,省建设厅也出台了建筑节能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指出在12层(含12层)以下的建筑必须配备太阳能热水器系统,这为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预示着,未来浙江省太阳能行业的前景和潜力都很乐观,当然这仅仅是对于那些有实力的企业而言的。
2.市场空间大也要防患于未然
江苏太阳雨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荣华表示,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具有节能、环保、经济、使用方便的绿色能源产品,应用太阳能热水器是解决我国广大居民生活用低温热水和工农业生产低温用热的现实、经济、有效的途径,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太阳能热水器技术与建筑相结合,是减少建筑能耗的一条行之有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对我们这个能源缺口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太阳能光热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发达地区普及率也不过10%左右,未来还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短期内,应该不会产生产能过剩的问题。虽然目前太阳能光热行业发展尚且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允许更多的品牌、更多的厂家加入进来,但是市场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老百姓的需求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下子爆发巨大的消费能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多的企业上马之后,太阳能光热行业规模极度膨胀,行业规则匮乏,会出现“伪饱和式的恶性竞争”问题,诸如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战、售后服务不能保证等问题会一一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必定会使得行业受到伤害,损害消费者利益。
陈荣华说,如何防患于未然?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在光伏发电、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我们已经看到重复建设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而特别支持新能源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大量上马新项目,大跃进式的提升产量,这些都是对新能源产业的一种伤害。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能够控制住GDP的冲动,我们觉得可以及时避免太阳能光热行业重蹈其他新能源行业的覆辙,消除未来隐患,也可以从源头上把握行业健康发展的脉搏。产能过剩的一天迟早会来到,那时,洗牌是难以避免的。一个行业要发展,必然伴随着强者胜出,弱者被淘汰的规律,太阳能光热行业是这样,其他行业也是这样。太阳能光热行业目前有多达6000个厂家,没有一个厂家(品牌)有压倒性的优势,还处于一个行业集中度过低、竞争力不高、缺乏领导性品牌的阶段。通过洗牌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抗风险能力以及生产规模。因此,洗牌是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出现的一个过程,我们企业要做的就是尊重这个产业发展的规律,在洗牌中进行超越和成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成功。
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同伟表示,太阳能光热产业与光伏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容量巨大,目前全国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仍然不是很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因此短期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会出现。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大力指导,也需要行业协会进行有效指引。作为太阳能热利用企业也不例外,贝德莱特现在重点做的工作是通过对于科研的不断投入,继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领行业积极健康发展。相信我们的相关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会从多晶硅、风电制造产业中总结经验,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促进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健康发展。各生产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盲目投入将会造成不良后果,恶性竞争会导致整个产业发展速度减慢,同时会有大批企业倒闭,应该从更长远的方面考虑,慎重投资。至于一个行业的洗牌,只是大家对于产业规范化发展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洗牌并不可怕,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从杂乱无章发展到规范化、系统化、产业化,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该从自身生产、经营能力方面的不断提升去应对,争取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不能仅仅依靠成本的降低去谋取短期内的竞争优势。
3.短期内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不大
海尔集团太阳能事业部总经理冯建华认为,鉴于光伏行业和光热行业有很大的差别,针对目前的多晶硅、风电制造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这种情况在光热行业应该是不会发生的。首先这两个行业的市场运作是不同的,企业本身的性质也不同,光热行业经营的是家用系统的产品,并且光热行业的发展是以市场运作为基础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以销定产。至于在光热行业可能存在的季节性过剩,这和市场需求的淡旺季有关,属于正常情况。其次,光热企业的产能投入远不及光伏,即使出现一定的过剩,也不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当然,类似光伏这样的产能尚未发挥就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在光热是不会发生的。设想多年以后,光热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扩张上,有一个大的幅度时,市场年需求量出现高峰是4000万台,一下达到饱和,在顶点上如果遇到国际国内经济或政治的影响在短期内下降到2000万台,肯定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另外,就政府的支持力度方面,光热行业得到的青睐少得多,在光热行业大部分的企业是靠市场和自身的努力来发展的,现在更需要做大做强,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来规避今后出现产能严重过剩时的风险。政府给予支持是必要的,但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己前进的步伐,而不能脱离市场规律按照某些地方政府的要求去扩张,那样很可能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危险。
总体来说,太阳能光热行业受政府的影响不大。从行业洗牌的角度而言,光热如果出现了2?3倍的过剩,一定会加上行业洗牌,但是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影响太阳能行业洗牌的因素很多。太阳能行业的渠道模式相对落后,一旦从传统的以专营店为主的渠道模式,转入以家电连锁、商场、专卖店为主的渠道模式,必定会加速太阳能行业的洗牌速度。
光芒集团品牌总监孙雷表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产能过剩是不需要担忧的。光伏和光热本身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一个光伏企业拥有几百亿、上千亿的产值,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总产值达到几千亿元,并且已经趋于市场饱和状态。随着各地万吨级多晶硅项目上马,中国的光伏产能可以满足全世界的使用,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光热产业2008年只达到430亿元,普及率高的地区只有山东、江苏、浙江等华东市场,大量的中西部、北部地区拥有很大的市场容量,并且还在连年递增。此时,谈光热产业产能过剩为时尚早。光热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从事光热行业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一般投资较少,基本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来决定生产投资规模,没有像光伏产业那样盲目。更何况现在还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问题出现的几率很小。即便是有个别企业出现产量过剩问题,那也主要源自企业市场经营问题,还达不到产业高度的产能过剩。按照“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思想来决策投资建厂问题,还是比较稳健和保险的投资模式,可以避免产量过剩问题。
4.一哄而上会造成行业新的混乱
江苏元升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道元认为,目前讲太阳能光热产能过剩有点杞人忧天。热水器市场才刚刚开始,居民消费也刚刚开始。光热不同于光伏和光电产业,光热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但光伏和光电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进入家庭,所以两者没有可比性。当然一哄而上现象会造成这个行业的混乱。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因势利导,设定投资门槛。从行业角度,要制定各类严格的技术标准,设定行业准入制度,一些企业应该被淘汰掉。光热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处于低温技术阶段的产品。为了避免重蹈光伏的老路,太阳能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向中高温方向发展,这样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北京天源阳光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法站表示,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的普及率目前并不高,按照行业最近几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这种态势,以及上千亿市场份额的格局,升级设备、扩大产能在最近几年是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一种发展趋势,不会导致产能过剩。对于多晶硅、风电制造产能过剩问题,太阳能光热行业应该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首先应该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所谓未雨绸缪就是这个意思。企业必须从市场需求的容量、竞争对手情况、自身的实力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避免进入产能过剩的恶性竞争。其次,发展产业要与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规划,不能忽视市场当前的消费能力而盲目上项目、搞投产。太阳能企业产能过剩,谈不上会引发行业的洗牌,但产能过剩肯定会加快行业洗牌的速度,一些没有品牌意识、没有营销战略的企业会在竞争中慢慢被淘汰。
一个行业的发展是长期的也是系统的,同时也是瞬息万变的,产能过剩必将导致企业的重新整合,从这一点来讲,产能过剩似乎也有积极的意义,也许太阳能光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多年来呼吁的洗牌效应,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在不同的行业,而且不断地重复上演?我们在解读困惑的时候,往往能理清头绪,洞悉缘由,可当自己身临其境的时候,却又容易走上他人的老路。虽然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是在追名逐利的商业社会中,一个对社会与行业负有双重责任的企业家是否更应该有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呢?
朝阳产业更要避免投资冲动
风电制造和多晶硅产业盲目发展的教训是沉痛的,对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从当前的情况看,在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正常的方面,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当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这种发展速度是不是正常,会不会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
1.企业扩产前要慎重抉择
企业是趋利的,这无可厚非,暴利攀上顶点后就是价格的狂泻,这是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必然规律。但是,一些太阳能光热企业就目前来说缺乏对时局的科学把握,也缺乏对市场的耐心调研和细致分析,在利益的推动下,匆忙上马新的产能。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太阳能企业(不便提名)在西部建设的生产基地投产后,一个月的销量不足100台,尽管当时决策投资建厂是基于当地市场需求的压力,事实上市场的拓展并不顺利。经过分析发现,同时期这一地区还有其他的一些太阳能企业生产基地在投产,在当地市场需求总量增加无几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新的生产基地要想在当地独占鳌头会有多么困难。当然,期间也有人才、营销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这家企业目前仍然在全国的其他一些空白区域着手建厂,希冀通过这样的方式先行一步抢占当地的市场。因为在市场竞争初期,能够拿到更高的市场份额,将有利于遏制竞争对手,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这可能是一些企业匆匆忙忙上马多个生产基地的最真实的想法。
2.政府推动要科学引导
无独有偶,我们似乎看到,在多晶硅、风电制造产能过剩的现实中,多多少少有一些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影子。在优惠的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推动方面,现在快速壮大的太阳能光热行业吸引了不少地方政府的眼球。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太阳能光热企业的发展,有的地方政府更是将太阳能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政府在推动一个产业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产业结构合理和产能平衡的问题?我们不能在提升GDP的冲动下,纷纷上马类似项目,送土地、提供银行贷款、你争我抢、大干快上,造成产能过剩再回过头来调整。在行业发展不成熟的时候,政府进行战略性的产业引导才是上策。央视经济半小时就在多晶硅、风电制造产能过剩的问题指出:朝阳产业更需要避免投资冲动。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更好地遏止住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大地作用,我们的产业也许才能更稳健地发展。
“各地匆忙上马??价格逐渐下跌??市场需求下降??利润逐渐摊薄??企业待工生产??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产能过剩的结果势必导致竞争加剧,最后形成行业整合,结果是在各方面都突出的企业生存下来,在市场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引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现成的经验教训就是我们的彩电行业,产能过剩让一台电视机只能赚几元钱,目前的多晶硅、风机制造企业正面临类似的危机。从光伏发电、多晶硅到风电设备制造,这些朝阳行业还没有真正壮大,就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这种产业发展的轮回速度实在太快了,不仅让企业措手不及,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企业看不清未来,还是我们的产业政策有失误?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的政策制订者和企业经营者深思。
3.领军企业要担负更大的责任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太阳能热水器3?5个人能制造,300人也能做。一些小的太阳能企业,一年只销售几千套产品,同样可以生存。此次太阳能家电下乡的中标企业有92家,尽管数量众多,却仅占国内太阳能光热企业总数的2%左右。目前,太阳能光热行业拥有的企业数量,是其他行业中企业数量的几倍。如果太阳能光热行业的领军企业在短期内不能提高行业进入门槛,达不到规模化扩张,实现不了行业洗牌和企业整合,将一些不合格企业淘汰出局,那么,太阳能光热行业这块并不成熟的“蛋糕”,会出现多么混乱的争抢,真是不敢也不能想像。
行业曾希望借此次太阳能热水器下乡,加速行业的洗牌和规范。如今太阳能热水器下乡近半年,行业的洗牌是千呼万唤看不到颠覆性的事件出现。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已颁布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17个,行业标准3个,标准覆盖面还是很小,尤其是产业的中上游行业标准严重缺失,这是导致生产企业的急剧增加和无序竞争的原因之一。我们是不是应该拭目以待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洗牌效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