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请登录][免费注册] 我的办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 资讯

合资车企首个自主品牌汽车下线 突显车企转变思路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03-28 00:00:00

总部位于广州的中日合资企业广汽本田26日宣布其自主品牌首款车型“理念(EVERUS)S1”正式下线。这也是中国首款由合资企业的本土研发团队独立研发,并拥有独立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 



  在当天举行的下线仪式上,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中国本部长兼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仓石诚司说,这一举动是一个“里程碑”。他说:“这表明合资企业同样可以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市场人士表示,“理念”的下线只是拉开了中国合资汽车企业推进自主品牌建设进入“收获期”的大幕。目前,东风日产、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等一批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发布其自主品牌或宣布筹建自主品牌,这些举动正在成为中国这个全球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姜立标说,这些由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改写中国汽车市场面貌的同时,也凸显了跨国企业在华合资、合作模式与思路进入了富有历史性意味的重要“转变期”。 



  他说:“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那种将本土产品修修补补后拿到中国市场销售的传统合资思路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了。它们必须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加大研发力度,并且推出符合中国政府政策导向的发展模式。” 



  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是推动中国合资企业加速转型的根本动力。 



  “理念品牌就是合资双方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打造产品而推出的。它完善了企业的产品链,这对于日本合资方而言也是有利的。”姚一鸣说。 



  姜立标说,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合资企业的外商投资方加快了由主攻中高端市场向兼顾中低档市场转变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下,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也就应运而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之后,中国的合资企业已经具备了展开自主创新、寻求自主研发道路的核心能力。中国合资企业大部分制造产品的品质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外商投资方在本土制造产品的同等水准,这为它们寻求从制造工厂转变为研发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成立12年之后,由广州汽车集团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共同出资、各占50%股份组建而成的广汽本田公司目前生产能力达到年产36万辆。 



  在当天的下线仪式上,源于外方汽车技术但作出了大量改进的“理念”车型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吴庆宏说,企业根据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本土化的研发,开展了数百项的技术改进与提升。“每一项改进与提升,都要经历上百上千次的反复验证。这对于中国本土的研发力量而言,是巨大的锻炼和考验。” 



  对此,广汽本田总经理金山裕则说,“理念”的下线,标志着广汽本田已经建立研发、制造、销售一体化的运营体系,“由单纯的制造工厂发展成为一家完整意义上的整车企业”。 



  在一些专家看来,合资企业转型投入自主品牌开发道路也表明中国政府提高本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努力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汽车产业观察人士张志勇说,合资公司推出自主品牌在形式上是一个进步,是响应国家政策、顺应产业发展潮流的结果,也是在政策和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做出的最好选择。“合资公司从之前单纯的制造基地,开始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挺进,进行产品的自主研发,发展自主品牌正成为恰当的选择。” 



  市场人士认为,合资企业的转型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姚一鸣说,在“理念S1”研发过程中,合资企业实现了合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为企业不仅获得了产品本身,还建立起了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总结出自主研发工作开展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采购体系。 



  他说:“这些成果为广汽本田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合资企业的“转型路”目前只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姜立标说,应当积极加强政策引导,避免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开发成为跨国企业转移落后车型的平台;姚一鸣则坦诚,作为首款自主品牌车型,“理念”的开发还对日本技术人员有着较强的依赖度,“但随着未来新车型的不断开发,中国技术工程人员将发挥核心作用”。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2座8层 邮编:100005

电话总机:010-58280809 传真:010-58280810,010-58280820 会员服务邮箱:member@cccme.org.cn
会员服务热线: 010-58280888,010-58280836(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